衛教園地

衛教園地



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用在睡眠,而苦於失眠的人處處可見,其中高達35%的失眠成因與心理有關,因慢性失眠而導致之安眠藥濫用更是當前相當嚴重的議題。
多項睡眠測量儀可測量出五個分明的睡眠階段,包含快速動眼期(REM)睡眠及非快速動眼期(NREM)睡眠的四個階段(第一、二、三、四階段)。第一階段的NREM睡眠是由清醒到睡眠的過渡期,在健康成人約占總睡眠時間的5%。第二階段的NREM睡眠有著特徵性腦電圖波形(睡眠防鍾波及K復合體),約占總睡眠時間的50%。第三、四階段NREM睡眠(也統稱慢波睡眠)是睡眠最深時期,約占總睡眠時間的10%~20%。REM睡眠階段會發生絕大多像劇情鮮明的夢境,約占總睡眠時間的20%~25%。
依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四版定義,失眠症主要抱怨是有困難進入或維持睡眠或睡眠無恢復性,至少已一個月。且此睡眠障礙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,或已有社會職業功能損害。所以失眠症患者最常抱怨的是難以入睡及睡眠中間歇醒來,或睡眠無恢復性,即覺得自己的睡眠及安寧,淺眠或品質不良。
看診時患者常問為何會失眠? 睡眠是大腦休息的最佳時機,無論是熬夜或失眠多是剝奪大腦的休息時間,自然容易產生「大腦過勞」。短時間也許看不出明顯危害,但時間一久,「大腦過勞」就開始產生功能下降、效率不彰,剛開始身體會發出警訊,產生諸多生理症狀來警告自己。其中一個重要的訊號就是「睡眠型態改變」,睡太少是一種,睡眠時數太多也是一種。所以失眠本身沒有問題,產生問題的是「失眠會不會影響我的生活」。失眠對生活最大的影響就是體力沒辦法恢復,這不單腦力沒有透過睡眠獲得充分休息,連睡眠時肌肉都持續緊繃,無法透過深層放鬆讓肌肉裡的血氧循環順暢,最後容易造成肩頸及腰背痠痛。所以若失眠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,切勿拖延,趕快就醫吧!

定義


是一種腦部的疾病,其思考、知覺,想法或意念以及生活功能受損(如人際關係、職業及社交等功能)。

思覺失調症的原因


與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有關(如,多巴胺、血清促進素)。 可能是環境與遺傳相互作用所導致,就像高血壓及糖尿病一樣屬於慢性病需長期服藥讓疾病穩定。

思覺失調症治療


急性期: 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不僅可治療幻覺、妄想等症狀,還可以改善認知功能。慢性期: 以復健、技能訓練與再教育為主,但藥物仍須持續服用。

要盡一切可能來防止復發


1. 按時服藥與定期就醫:可以追蹤症狀與妥當的管理情緒。
2. 規律的生活: 要有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休閒活動來放鬆自己、抒解壓力。
3. 衛教方面: 面對生病的事實,學習與疾病共存。保持家庭氣氛和諧,不過度批評、干涉。 可鼓勵參加支持性團體,接受復健治療。



精神官能症從十九世紀開始被提出及治療,診斷分類屢次演變更新。原包括部分輕型的憂鬱症、慮病症、焦慮症、恐慌症、強迫症等,1980年美國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》第三版(DSM-III)另行分類。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的《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》第十版(ICD-10)隨之調整,包括了病態焦慮及與壓力有關的精神障礙。
焦慮與畏懼之情緒反應協助個體適應環境及應付危機,長期或過度則造成負面影響。患者的痛苦與現實不成比例,在社會、職業功能上受挫,有著需要求助又難以改變的無力感。過去曾發展豐富的精神分析理論看潛意識衝突、心理防衛機轉。DSM改版去除這診斷分類時,使用了行為描述。目前使用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,日本另有森田療法。